兄弟连第一季剧集评价
片中,E连战士间的友情从未被激情四溢的言语表白过,却明白无误地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渗透在他们言行的点点滴滴中。刚进训练营时,由于教官索伯尔的压迫,激发他们团结一致形成对抗。年轻的小兵恐惧登高,拒绝参加登山训练被索伯尔罚独自登山。艰难地走到半路时,他发现队友渐渐围拢在自己身边。而当索伯尔挤压深受士兵爱戴的温特斯时,他们竟冒着军法处置的危险,进行了集体抗议。烽火硝烟中间,生死与共的友情才真正经历了人间最严厉残酷的考验。在上战场前,中士葛奈瑞对同伴说:“在战场上,你什么都不能相信,除了你自己和离你最近的战友。”(中国新闻周刊评)
对于E连的官兵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彼此间在战场上结下的深厚兄弟情谊。在第三集中,温特斯对一排长哈里说:“刚跟辛格上校谈过话,他非常感谢E连能守住防线,还说泰勒将军非常高兴。”得到的却是哈里的冷嘲热讽:“是吧,那就是我来法国的原因,为了让泰勒将军高兴。”其实,士兵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战友之间的肯定、关怀和帮助,而不是上司的例行嘉奖,战场上兄弟般的情谊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士兵最高的奖赏。
该剧取名为《兄弟连》而不是《伞兵E连》、《××猛虎连》……也突出了在战争中战友的情谊必然凝聚成一种克敌制胜的力量的这一鲜明的主题。“兄弟情谊高于一切”。《兄弟连》的魅力不仅在于直视战争的本质,更在于直面战争中士兵们之间互助共携、同仇敌忾、平等融洽的兄弟情谊等命题,通过多种侧面,表现了一场战争施加于军人的种种回响。观看《兄弟连》,感受在战火中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感悟在战火中升华的兄弟情谊,感慨美国艺术家独特的爱国情怀和主旋律意识,不仅给我们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提供有益的启迪,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事业追求大有启示(新浪新闻评)。
《Band of Brothers》的作者斯蒂芬·安布洛斯在书中说到,写这部书就是想要从细节反映战争的大局。《兄弟连》极其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使得《Band of Brothers》在整体风格上最大程度地符合了历史原貌。而这些都归功于斯蒂芬·安布洛斯对101空降师506团E连士兵们长期的采访。《Band of Brothers》寄予了作者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新浪新闻评)。
温特斯在第五集“十字路口”中一马当先,打死了一个发愣的德军哨兵,但是那个士兵发愣的面孔长久地留在记忆中,甚至在前往巴黎度假的时候,他在车上还是恍惚间从一个青年人的面容中,依稀看到了那个被打死的德军的错愕的脸。在这里,电视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军人的矛盾心理状态,他一方面打死了一个对手,同时,当他从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杀死了一个与他同样的人。电视剧比较真实地体现出一个士兵的双重身份的尴尬,作为一个兵的残忍与作为一个人的苦闷。影片对温特斯的心理状态作出了比较细腻地展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斯是艺术家们表现他的主题而构思出来的丰满的形象而已,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需要的角色,却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所需要的典范(新华网评)。
德国将军投降时那一段演讲真的是经典之作。导演太聪明,让Liebgott一边翻译,连字幕都不用打。但这段台词确实经典至极,用德语的效果也极好,丰富的破擦子音呈现出雄壮的效果。这段绝对可以打满分。而最后一段,棒球场上一群阳光大兵的场面,又显出导演和编剧的精湛功力:Winterst几句话就交代完了《Band of Brothers》原著上的最后一章“战后生活”,这原在意料之中,但Winters就太辛苦了,镜头调度是他讲到一个人时正好是这个人的一组升格镜头,由此他必须控制好语速——可以想见这段话他读了多少遍。而最后卡得分毫不差,辛苦辛苦。高昂的声音展示出对战后和平生活的渴望和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而镜头里,奥地利的蓝天白云,阳光小伙,一声脆响,棒球直冲云霄。但愿战争就这样,飞得远远的,不要再来。(新浪网评)
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是连贯的,但它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用人物支撑起剧中战争场面的复原。该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风趣幽默。在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最出色之处就是它自始至终都用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审视的目光描述战争,集中到一点就是剧中一排长哈里所说:战争就像炼狱。(新华网评)